應姓主要源自: 應姓
應氏繁衍相傳,迄今已至三十二代,子孫人口眾多,其中歷代又有流遷往外,遍布國內(nèi)各省、市和臺灣、香港,及美國、日本、新加坡、加拿大、馬來西亞等國。
姓氏來源
1、應氏出自姬姓。周武王第四子應叔被封于應(應國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區(qū)滍陽鎮(zhèn)),為應侯,子孫以封國為姓,遂為應氏。
2、歷史上,西域人的姓氏中有應氏。蒙古族中有的姓應氏。
應姓郡望堂號【堂號】
應姓堂號有淮陽堂、燕翼堂、報本堂、徵德堂、擇善堂、彝敘堂。
【郡望】
1、汝南郡:漢高帝置郡。在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(qū)。
2、潁川郡:戰(zhàn)國時秦置。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帶。
【歷史名人】
應順:東漢河南尹,字華仲,南頓人。累官冀州刺史,廉直無私。侍后母孝。和帝時為河南尹,明達政事。生十子,咸以才學名。中子疊,江夏太守。疊生郴,武陵太守。郴生奉。
應疊:汝南南頓人,應順中子。江夏太守。
應郴:汝南南頓人,應疊之子,武陵太守。
應奉:[約公元144年前后在世]字世叔,汝南頓人,應郴之子。永興元年(公元153年)拜武陵太守,延熹七年(公元164年)從車騎將軍馮緄征武陵蠻,以功薦為司隸校尉。
應劭:[約公元178年前后在世]字仲遠,(一作仲援,亦作仲瑗)汝南南頓人,應奉之子。中平六年,(公元一八四年)拜太山太守。
應珣:字季瑜,司空掾。應劭弟,珣生玚。
應玚:字德璉,三國,魏文學家,汝南人,應珣之子。曹操征之為丞相掾,后為五官中郎將文學。
應璩:(?~252)字休璉,三國時,魏文學家。汝南(今屬河南)人,應玚之弟。
應貞[公元?年至269年]字吉甫,汝南人,應璩之子。后為武帝參軍。帝踐阼,遷給事中,累官散騎常侍。
應詹:[公元279年至331年]字思遠,汝南南頓人。生于晉武帝咸寧五年,卒于成帝咸和六年,年五十三歲。以功封觀陽縣侯,都督江州諸軍事,領江州刺史。卒,贈鎮(zhèn)南大將軍,謚曰烈。
應用:后周書法家,江南人。
應舜臣:宋代婺州人。字仁伯,少卓犖不羈,及長,篤志向?qū)W,慶歷年間(公元1041-1048年)進士。官至洪州知府。
應純之:(宋)字純甫。永康人。孟明子。嘉泰進士。歷知楚州,兼京東經(jīng)略安撫使。
應子和:永康(今屬浙江)人。孝宗淳熙二年(一一七五)進士。官至觀察使掌中軍都督府事。
應材:(?-1180) 字伯良,巖后人。紹興二十七年(1157)進士,授衢州教授。
應象翁:元代判官,字景則,黃巖人。生宋季,嘗隨車若水、黃超然游,時稱圣泉先生。
應本仁:元代學者,字本立。以世為宋臣,義不仕元。
應良:字原忠,仙居人。正德六年進士。官編修。
應大猷:(1487—1581)字邦升,號容齋。仙居人。明正德九年進士。曾任南刑部主事,參與平定宸濠之亂。后歷廣東參政、僉都御史、吏部右侍郎、官至刑部尚書。
應典:字天彝,號石門,浙江永康芝英人。明正德九年(1514)進士。歷任兵部職方司主、事車駕司主事,承德郎,尚寶同丞等職。
應奎:(1466-1545)字方塘,又字天啟,浙江永康芝英人。明弘治十三年(1500)舉人,十四年進士。授南直隸和州學正。
應撝謙:[公元1615年至1683年]字嗣寅,號潛齋,浙江仁和人。生于明神宗萬歷四十三年,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,年六十九歲。
應寶時:(1821—1890)字敏齋。永康人。清道光二十四年舉人。咸豐初,考授國子監(jiān)學正。同治四年,任蘇松太道。
應昌期:祖籍寧波市江北區(qū)慈城鎮(zhèn),臺灣金融界、實業(yè)界著名人士,應氏圍棋計點制創(chuàng)造人,被譽為“黑白世界的諾貝爾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