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姓主要源自: 龍姓
龍在新百家姓中排列第81。
姓氏來源
1、出自黃帝之臣龍行。
2、出自舜時納言龍之后,以官名為氏。
3、出自古代神話傳說,御龍氏之后。
4、出自古代神話傳說,豢龍氏之后。
5、出自西漢牂牁地區(qū)有龍姓。
6、出自地名,以采食地為氏。
7、出自其他源流和小數(shù)民族有龍姓:
①《北史》所載,焉耆國(今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焉耆西南),西域且彌(今新疆昌吉、瑪納斯二縣),其君王皆為龍氏。
②小數(shù)民族中有龍姓。在我國苗、普米、哈尼、彝、侗、瑤、水等民族均有龍姓。
龍姓郡望堂號【堂號】
龍姓堂號有“世師”、“八德”、“經(jīng)德”、“納言”、“敦本”、“敦厚”、“武陵”、“天水”等。
【郡望】
1、武陵郡,治所在義陵(今湖南溆浦南)。
2、天水郡,西漢時治所在平襄(今甘肅通渭西北),西晉時治所在上邽(今天水市)。
3、武陽郡,治所在貴鄉(xiāng)(今河北大名東北)。
4、太原郡,治所在晉陽(今山西太原西南)。
5、武昌郡,治所在今武昌。
【歷史名人】
龍子:又稱“龍叔”,最早見于史籍的龍姓名人,主張“治地莫善于助,莫不善于貢”,此句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。
龍且:秦末楚漢爭霸時期西楚國大將,西楚霸王項羽帳前第一猛將。
龍述:東漢京兆郡(今屬陜西)人,為人敦厚,曾任山都長,武帝時官至零陵(今廣西全州西南)太守。
龍?zhí)酰核未?,曾以詩人名義拜見王安石,并作《沙詩》一首,贏得王安石贊許。
龍鐲:宋代人,乾德年間州太守,有惠政,深得民心,當?shù)匕傩绽L《來鶴圖》頌其德。
龍仁夫:吉安(今屬江西)人,元代浙江儒學副提舉,著有《周易傳》一書。
龍許保:明代貴州人,苗族,率眾起義與官軍對抗十余年之久,攻破印江、思州、石阡等城,后遭鎮(zhèn)壓,被俘遇害。
龍燮:望江(今屬安徽)人,清代著名戲曲家,著有《瓊華夢》、《芙蓉城》等。
龍文彬:清江西永新人,同治年間進士,《周易繹說》、《永懷堂詩文鈔》、《明會要》等為其所著。
龍啟瑞:清代廣西臨桂(今桂林)人,道光年間狀元,授翰林院修撰。
龍汝元:清代直隸宛平(一作大興,今屬北京)人,曾任職游擊、參將、大沽協(xié)副將。
龍澤厚:清末廣西桂林人,早年從康有為學,參加桂林圣學會、上海強學會等進步組織,后主持舊金山《文興報》,作上海天游學院教務長。
龍鳴劍:四川榮縣人。早年赴日留學,參加同盟會,后組織同志軍,開展武裝斗爭,在去往敘州(今宜賓東北)的行軍途中因病去世。
龍云:云南昭通人,原在軍閥唐繼堯部下任軍長,后歸附國民黨,一九四九年發(fā)表聲明,表示擁護中國共產(chǎn)黨領導。
龍潛(1913-1992),江西省永新縣人。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,同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主義青年團,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龍飛虎(1915-1999),江西省永新縣人,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主義青年團,同年參加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,1929年轉為中國共產(chǎn)黨黨員。
龍開富(1908-1977),湖南省茶陵縣人。1927年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,后編入工農(nóng)革命軍。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龍書金(1910-2003),湖南省茶陵縣人,1929年參加農(nóng)民赤衛(wèi)隊,1930年編入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,同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主義青年團,1932年轉為中國共產(chǎn)黨黨員。
龍炳初(1914-1975),江西省蓮花縣人。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主義青年團,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,同年參加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。
龍振彪(1914-2000),江西省永新縣人,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主義青年團,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,1933年由團轉為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龍道權(1913-2000),江西省永新縣人,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主義青年團,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,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龍福才(1909-1965),江西省永新縣人。1929年參加少先隊,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主義青年團。同年參加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。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