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姓主要源自: 袁姓
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(fā)祥地河南發(fā)展繁衍,其發(fā)展中心為陳郡,尤其是汝南。秦漢時期袁氏以向外地播遷。
姓氏來源
1、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媯姓,即為古帝王虞舜之后。
2、出自軒轅黃帝,軒轅以土德得天下。上古時爰字和袁、轅、榬、溒、援等字音同意同,軒轅氏革炎成功,代炎帝而當天子,號黃帝。其后裔以邑為氏,世代相傳姓袁。
3、出自少數(shù)民族。
袁姓郡望堂號【堂號】
袁姓堂號有“臥雪堂”、“守正堂”。此外,袁姓堂號還有:“陳郡堂”、“汝南堂”、“彭城堂”、“陳留堂”、“懷楚堂”、“維則堂”、“介禳堂”、“介江堂”、“介祉堂”等。
【郡望】
1、陳郡:秦置陳郡,治所在陳縣(今河南省淮陽)。
2、汝南郡:漢時置郡,治所在上蔡(今屬河南省上蔡西北)。
3、河南郡:漢又有河南郡,即秦三川郡地,治雒陽(今河南省洛陽)。
4、彭城郡:指今江蘇徐州。傳堯封彭祖于此,為大彭氏國。
5、東光縣:西漢高祖四年(公元前203年)以秦時胡蘇等地置東光縣,治所在今河北東光。
6、京兆郡:漢以京兆尹、左馮翊、右扶風為三輔。魏改建京尹郡,“尹”為太守。唐以雍州為京兆府,置京兆尹。以上稱京兆者,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(qū),治所在長安(今陜西省西安)。
7、華陰縣:本春秋時晉地。漢高帝八年置華陰縣,以在華山之北,故名。治所在今陜西省華陰縣。
8、太原郡:秦漢太原郡,治所在晉陽,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。
9、濮陽郡:濮陽古為帝丘;春秋衛(wèi)數(shù)遷至此。地在今河南省濮陽西南,古黃河南岸。
10、陳留郡:秦時置郡,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東南陳留城。歷代均置。
11、襄陽郡:東漢時置郡,治所在襄陽(在今湖北省襄樊)。
12、宜春縣:隋置袁州,治宜春(今屬江西,漢即名宜春,晉為宜陽,隋恢復原名)。
【歷史名人】
袁盎:字絲,漢朝楚人,個性剛直,有才干。是《史記》與《漢書》兩大史書都有詳盡記載的袁氏頭一位揚名史籍的袁姓杰出人物。
袁安:字邵公,汝南汝陽(今河南省商水西南)人,東漢名臣。
袁紹:字本初,汝南汝陽(今河南高水西北)人,出身于“四世三公”的官僚世家。
袁術(shù):字公路,汝南汝陽(今河南商水西北)人。后漢末年的軍事家,軍閥。
袁宏:東晉文學家、史學家,其文采出眾。字彥伯,小字虎。陳郡陽夏(今河南太康)人。
袁郊:字之儀,袁滋之子,陳郡汝南朗山人,唐朝文學家。咸通時,為祠部郎中。昭宗朝,為翰林學士。作有傳奇小說《甘澤謠》一卷。
袁樞:字機仲,建安(今福建省建甌)人,南宋史學家。
袁江:清代著名畫家。字文濤。江蘇江都(今揚州)人。
袁耀:字昭道,江都(今江蘇揚州)人。工畫山水、樓閣、界畫。約活動于乾隆中期。
袁枚:字子才,號簡齋,別號隨園老人,錢塘(今浙江省杭州)人,清朝文學家。為“江右三大家”之一。
袁山松:西晉吳郡太守,博學能文,曾著《后漢書》百篇。他擅長音樂,與羊曇之唱樂、桓伊之挽歌,并稱“三絕”。
袁宏:陳郡陽夏(今河南太康)人,東晉著名文學家、史學家,其文采出眾,代表作為《后漢紀》。
袁宗道、袁宏道、袁中道:湖北省公安人,明朝學者,三袁是明朝復古派“七子”之后,公安派的代表人物。
袁崇煥:字元素,明代廣東省東莞人。好談邊事。萬歷進士,因獲寧遠大捷,官至遼東巡撫。
袁于令:吳縣(今屬江蘇?。┤耍髂┣宄踔麘蚯骷?,作有傳奇八種,雜劇一種,另有小說《隋史遺文》。
袁世凱:字慰亭,亦作慰廷,尉亭,號容庵。河南省項城縣張營人,中國近代史后期最重要的歷史人物之一。
袁國平:湖南省邵陽人,原名裕,字醉涵。早年隨田漢從吏革命文藝活動。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袁義達: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創(chuàng)始人,中國姓氏遺傳研究會副主任、研究員。
袁隆平:(Yuan Longping,1930.9— )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,生于北京。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(chuàng)始人,被譽為“雜交水稻之父”、“當代神農(nóng)”、“米神”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