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姓主要源自: 鄒姓
鄒姓的發(fā)祥地應(yīng)以今山東鄒縣為主源。鄒姓在全國各地分布甚廣,尤以四川、江西、山東、湖北、浙江、福建等省多此姓,六省鄒姓約占全國漢族鄒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八。鄒姓是當(dāng)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七位的大姓,人口較多,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三。
姓氏起源
1、出自姒姓,為越王勾踐騶氏之后所改。
2、出自子姓,為商紂王微子啟之后,以邑名為氏。據(jù)《史記·殷本記》及《元和姓纂》所載,鄒氏為商紂王微子啟的后代。
3、出自曹姓,為顓頊帝后裔挾(曹姓)之后,以國名為氏。
4、出自蚩尤之后,以地名為氏。據(jù)《拾遺》所載,黃帝在打敗蚩尤以后,遷其遺民至鄒屠,其子民根據(jù)地名命名為鄒屠氏,后簡為鄒氏。
5、出自其他民族有鄒姓。
鄒姓郡望堂號【堂號】
“碣石堂”,“諷諫堂”,“范陽堂”,鄒姓的主要堂號還有::“回春堂”、“古經(jīng)堂”、“敦睦堂”、“顯忠堂”、“中和堂”、“敦本堂”、“元愷堂”等。
【郡望】
1、范陽郡:三國魏黃初七年(226年)改涿郡置郡,其治所在薊縣,轄境相當(dāng)于今北京市昌平、房山及河北省涿縣一帶。
2、太原郡:秦漢置太原郡,治所在晉陽,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。
3、廣陵郡:秦置廣陵縣。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,治所在廣陵。
4、南陽郡:
①春秋戰(zhàn)國稱南陽的地區(qū)頗多。
②秦以宛為治所,置南陽郡。
5、丹陽郡:
①古楚國原在丹陽,即今湖北省秭歸東南。
②丹陽(楊)縣,秦置,在今安徽省當(dāng)涂東北,唐并入當(dāng)涂。
③漢置丹陽(楊)郡,治宛陵(今安徽省宣城),三國吳移治建業(yè)(今江蘇省南京),隋滅陳后廢。
【歷史名人】
鄒衍:亦作騶衍,戰(zhàn)國時齊國人,著名的思想家、陰陽家。
鄒忌:鄒氏家族在戰(zhàn)國時期有名的人物,以鼓琴游說齊威王,被任為宰相。
鄒陽:西漢散文家。齊人。生卒年不詳。
鄒諷:江西省吉水人,南宋愛國大臣,
鄒浩:常州晉陵(今屬江蘇?。┤耍未蟪?、詩人,自號道鄉(xiāng)居士。
鄒容:原名鄒紹陶(1885-1905),四川省巴縣人。
鄒補之:北宋學(xué)者,著述頗豐,有《春秋語孟注》、《兵書解》、《宋朝識略》等。
鄒元標(biāo):明江西吉水,萬歷進士。
鄒守益:明學(xué)者,字謙之,號東郭。
鄒應(yīng)龍:明朝陜西省長安人。
鄒元標(biāo):江西吉省水人,明代左都御史。
鄒一桂:江蘇省無錫人,清代大臣、畫家,累官至禮部尚書。
鄒伯奇:清代科學(xué)家,字特夫,廣東南海人。
鄒韜奮:原名恩潤。1895年生于福建省長樂,原籍江西余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