溫姓主要源自: 溫姓
溫姓在全國分布廣泛,尤以廣東多此姓,約占全國漢族溫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九。溫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四位的姓氏,人口較多,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四。
姓氏來源
1、出自姬姓,以封地名為氏。西周初年,周武王封他的兒子叔虞于唐,號唐叔虞。唐叔虞的后代被封于河內(nèi)溫(今河南省溫縣),其后代子孫遂以封地名命姓,稱溫姓。
2、出自郄姓,亦以邑名為氏。
3、出自高陽氏,亦以邑名為氏。據(jù)《唐溫侯碑》所載,顓頊高陽氏的后裔封于溫邑,其后以封邑名為氏。
4、回族中有溫姓。源自明代融于回民族的蘇祿國(今菲律賓蘇祿島)的蘇祿東王巴都噶?叭哈利之子溫喀刺及后裔。溫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東和河北地區(qū)。
5、出自他族改姓:
①據(jù)《唐書》所載,唐代康居國(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北境至俄羅斯一部),國王姓溫,后入中國,自成溫姓。
②據(jù)《通志》所載,北魏叱溫氏、溫盆氏、溫孤氏均改單姓溫。
③金時女真人溫迪罕氏漢姓為溫;據(jù)《唐書》所載,唐時彭城長史劉易從之子劉升流放嶺表,免歸,改姓溫。
④清滿洲八旗姓溫特赫氏、錫伯族溫都爾氏漢姓為溫。
⑤今臺灣土著、布依、土家、黎、壯、瑤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溫姓郡望堂號【堂號】
溫姓堂號為“三公堂”,溫姓的主要堂號還有:“太原堂”、“雅儒堂”、“梅香堂”、“預順堂”等。
【郡望】
1、平原郡:西漢時置郡。相當于現(xiàn)在山東省北部平原縣一帶。
2、太原郡:戰(zhàn)國時秦置郡,治所晉陽,在今山西省太原市。
3、汲郡:晉代時置。相當于現(xiàn)在河南省汲縣一帶。
4、清河郡:漢高帝時置。相當于現(xiàn)在河北省清河至山東省臨清一帶。
【歷史名人】
溫嶠:太原祁(今山西省祁縣)人,東晉名臣。博學能文,工書。
溫璋:大雅六世孫,唐代官吏。以父蔭累官大理丞,擢邠寧節(jié)度使轉(zhuǎn)京兆尹,為政嚴明,后為直諫貶振州司馬。
溫日觀:華亭(今上海市松江)人,宋末元初畫家。
溫新、溫秀:河南洛陽人,明代官吏、詩人。兄溫新官戶部主事,精于詩;弟溫新亦善詩,官知襄陽府同知。
溫純:陜西省三原人,明代名臣。
溫達:滿洲鑲黃旗人,清代宰相,頗受康熙重用。
溫子升:后魏中軍大將軍。他博覽百家,文章清婉。平熙初,對策高第,補御史。有文集35卷。被譽為“江左文人”之一。
溫彥宏、溫彥博、溫彥將(大雅、大臨、大有):太原祁人,唐代名宦。兄弟三人,俱知名于當世。時稱“一門三公”。
溫庭筠:太原祁人,溫彥博裔孫,唐代詞人和詩人。詩與李商隱齊名,時稱溫李。后人輯有《溫庭筠詩集》及《金荃集》。
溫體仁:浙江省烏程(今湖州)人,明代宰相。其為相八年,崇禎對其恩崇無比,而溫對上一味迎合,對下嚴厲刻薄,幾無政績。
溫以燠:嘉應州(今廣東省梅縣)人,清代學者。文章詩詞,均斐然可觀。工書法,師顏真卿,瘦硬似柳公權(quán)。
溫文禾:歸安(浙江省吳興)人,道光十六年進士,官工部主事。山水宗黃公望,著墨淹潤,神韻天然。有《辛夷花館詩稿》。
溫生才:廣東梅縣人,民主革命烈士。1907年加入同盟會,后與李佐漢等組織暗殺團,決心刺殺清軍水師提督李準,后誤殺清廣州副都統(tǒng)兼署廣州將軍孚琦,旋即被捕并被殺害,時年41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