譚姓主要源自: 譚姓
譚氏起源于山東。漢代巴南(今川東、鄂西南部)少數(shù)民族中也有譚姓。巴南譚氏有可能是譚國遺民逃到巴南,融入當?shù)孛褡逍纬傻摹?
姓氏來源
1、出自姒姓。
2、出自古代西南少數(shù)民族。
3、談氏有避諱改姓譚氏。
譚姓郡望堂號【堂號】
譚姓堂號有“善斷堂”“濟南”、“弘農(nóng)”等堂號。
【郡望】
1、濟陽郡: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,治所在洛陽。相當于今河南蘭考東境、山東東明南境。
2、齊郡:西漢時改臨淄郡置郡,治所在臨淄(今屬淄博市)。相當于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、廣饒、臨朐等縣地。
3、弘農(nóng)郡:西漢元鼎四年(公元前113年)置郡。置所在弘農(nóng)(今河南靈寶北)。相當于今河南以南,宜陽以西的洛、伊、浙川等流域和陜西洛水、杜川河上游、丹江流域。
【歷史名人】
譚嗣同(1865-1898):字復生,號壯飛,湖南瀏陽人,改良派政治家、思想家,其父為巡撫。
譚紹光:太平天國慕王,廣西桂平人,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,英勇善戰(zhàn),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,被封為慕王。
譚綸:明代抗倭名將,江西宜黃人,嘉靖進士,初任臺州(今浙江臨海)制服,練兵抗倭。
譚元春:文學家,湖廣竟陵(今湖北天門)人,與鐘惺同為“竟陵派”創(chuàng)始者。
譚夫吾:戰(zhàn)國時期人物,曾以無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。
譚世勛:宋代郴州教授,字彥成,長沙人。
譚淵:明代副千戶,滁州人。
譚政(1907-1988),原名譚世銘。湖南湘鄉(xiāng)縣人。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譚甫仁(1910-1970),廣東省仁化縣人。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,同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譚希林(1908-1970),湖南省長沙市人。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主義青年團,1926年轉(zhuǎn)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譚冠三(1908-1985),湖南省耒陽縣人。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主義青年團,同年轉(zhuǎn)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譚家述(1909-1987),湖南省茶陵縣人。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主義青年團。
譚天哲(1912-1998),湖南省茶陵縣人。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主義青年團。
譚開云(1914-2003),江西省永新縣人。1927年任鄉(xiāng)童子團團長。
譚友夫(1917-1976),原名譚幼福,河南省新縣人。1932年8月由團轉(zhuǎn)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譚友林(1916—2006),湖北省江陵縣人。1930年參加中國紅軍,同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主義青年團。
譚文邦(1911-1987),湖南省茶陵縣人。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主義青年團。
譚右銘(1910——),四川省云陽縣人。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主義青年團。
譚知耕(1917-2001),河南省光山縣人。1929年參加光山縣農(nóng)民赤衛(wèi)軍。
譚善和(1915-1991),湖南省茶陵縣人。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。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譚乃達(1938.6——),吉林省農(nóng)安縣人。大學文化。1956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