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姓主要源自: 白姓
白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,人口較多,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九。今日白姓以四川、山西、陜西、河南等省為多,這四省白姓人口約占全國漢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。
姓氏來源
1、出自羋姓,顓頊帝的裔孫白公勝之后,以封邑名為氏。
2、出自姬姓。周太王5世孫虞仲后人百里奚,生子孟明視。他有二子,一曰西乞術(shù),一曰白乙丙。據(jù)《元和姓纂》、《唐書·宰相世系表》等資料所載,春秋時白乙丙官拜秦國大夫,其后人以名諱字為氏,就是秦國的白氏,是為陜西白姓。
3、據(jù)《姓氏尋源》及《元命苞》所載,遠古時期,我國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領(lǐng)炎帝有一個大臣叫白阜,精通水脈,為疏通水道做出了貢獻。其子孫便以“白”為姓,稱白氏。
4、以地名為氏。據(jù)《姓氏考略》所載,唐置白州(今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博白縣一帶),國人以地為氏,稱為白姓。
5、皇帝賜姓。如元時西域紇城人察罕,明時元人北斗努、阿都拉、伯嘉律等人被賜姓白;又元代回回世家伯篤那丁,“其子察汗,賜姓白氏”。
6、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:
①如回族白姓,由易卜拉欣之后裔,分別取其祖輩名字中的每一個字立姓而來。
②據(jù)《臺北縣氏族略》所載,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而來。
③猶太人留居河南開封之后裔中有白姓。
④裕固族斯娜氏、阿克達塔爾氏、巴依亞提氏,鄂倫春白依爾氏,土族白彥氏,漢姓為白。
⑤臺灣土著、佤、東鄉(xiāng)、苗等族均有白姓。
白姓郡望堂號
白姓堂號為“治生堂”、“香山堂”、“南陽堂”等
【郡望】
1、太原郡:戰(zhàn)國秦莊襄王四年置郡。秦時相當于今山西五臺山和管涔以南、霍山以北地區(qū)。
2、南陽郡:戰(zhàn)國秦昭王35年始置郡。漢時相當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、內(nèi)鄉(xiāng)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(yīng)山、隕縣間地。
【歷史名人】
白丹:字圭,河南洛陽人,戰(zhàn)國時水利家、經(jīng)濟思想家。其主張減輕稅斂、“樂觀時變”、“人棄我取,人取我與”。
白起:陜西眉縣人,戰(zhàn)國時秦國大將,被封武安君。善用兵,屢戰(zhàn)屢勝,長平一役,坑殺趙軍四十多萬,后遭妒自殺。
白建:南北朝時北齊人,歷官進侍中、中書令等,并賜田韓城。
白锽:白居易之祖父。自幼好學(xué),善于文章,尤工五言詩,有集十卷,十七歲明經(jīng)及第,官至河南府鞏縣令。
白樸:元代著名的戲曲家。
白英:明代杰出的水利專家,曾為當時禮部尚書疏通河道出謀獻策,特別為大運河暢通做出了貢獻。
白朗:河南省寶豐人,清代寶豐農(nóng)民起義領(lǐng)袖,反清反袁,打擊殘害中國人民的傳教士。后在虎狼爬嶺戰(zhàn)斗中受傷犧牲。
白瑜娑:寧夏靈武人,隋末農(nóng)奴起義首領(lǐng)。其出身奴隸,一呼四方皆應(yīng),聚眾數(shù)萬人,給隋政權(quán)以沉重打擊。
白居易:唐代杰出的詩人,貞元進士,歷任秘書省校書郎、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。
白行簡:白居易弟,字知退,當時有名文學(xué)家。他長于辭賦,但未有流傳下來,現(xiàn)存?zhèn)髌嫘≌f《李娃傳》是他的代表作?!度龎粲洝方陔s錄。
白敏中:下邽人,白居易從弟,唐代大臣。進士出身,歷仕武宗,懿宗二朝,兩度為相,政績卓著。
白玉蟾:原名葛長庚,繼為白氏子,字如晦,號海瓊子,福建閩清人,宋代名士。詔封紫清真人。博覽群書,善書,工畫,著有《海瓊集》等。
白景亮:元朝南陽人,知明法律,善于書算,官至衢州路總管。
近代
白毓昆:江蘇省通州(今南通)人,早年創(chuàng)刊《地學(xué)雜志》。武昌起義爆發(fā)后,宣傳革命,策動灤州新軍起義,參與組織“北方革命協(xié)會”。后任北方革命軍政府參謀長,因兵敗被捕犧牲。
白崇禧:廣西桂林人,國民黨桂系首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