桓姓主要源自: 桓姓
桓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桓氏,位列宋版《百家姓》第407席,其發(fā)祥地是漢朝的譙郡(今安徽亳州)。
姓氏來源
1.源于上古,以祖名為氏。據(jù)《姓氏考略》載,黃帝有一個大臣名為桓常,其子孫以“桓”字為姓。桓常被認(rèn)為是桓姓的始祖。
2.出自姜姓,以謚號為氏。據(jù)《通志·氏族略》記載,春秋時,齊國國君齊襄公的弟弟有一個兒子叫小白,在齊襄公被殺害以后,他從莒國進(jìn)入齊國,成為齊國的君主,后來他成為春秋五霸之一,死后得到謚號為“桓”,歷史上稱為齊桓公。他的這一支子孫于是以桓作為自己的姓氏。
3.出自子姓,以謚號為氏。據(jù)《通志·氏族略》上記述,宋國有國君叫卿,他死后謚號也為“桓”,歷史上稱他為宋桓公。他的后代以祖上的謚號作為姓氏,形成桓姓的一支。
4.出自鮮卑族烏丸氏所改。南北朝時,北魏鮮卑族有烏丸氏(原為烏桓氏),入中原后從漢姓,改為桓氏。另有桓侯氏簡為桓氏。
桓姓郡望堂號【堂號】
桓姓堂號有匡晉堂。
【郡望】
譙郡:東漢建元年間的時候,將沛郡分出了一部分設(shè)置了譙郡,相當(dāng)于今天的安徽、河南兩省之間的地區(qū)。治所在譙縣,也就是今天安徽的亳州。
【歷史名人】
桓鬼:春秋時宋國的司馬;
桓齒:戰(zhàn)國秦將軍;
晉朝十一將軍:桓石秀、桓石虔、桓尹、桓沖、桓雄、桓云、桓濤、桓溫、桓霍、桓謙、桓振。
桓寬:西漢汝南名士。
桓伊:晉朝右將軍。
桓玄:晉朝江州刺史。
桓榮:漢代桓榮,世居譙國尤元(安徽省懷遠(yuǎn)西)人,官少傅。
桓沖:晉朝時官荊州刺史,盡忠王室。
桓修:晉朝人,桓榮之10世孫,官護(hù)軍將軍,爵“長沙侯”。
桓彥范:桓榮之19世孫,唐朝時任至宰相。
桓容:字春卿。東漢時沛郡龍亢人,后來擔(dān)任歐陽尚書。光武帝的時候被拜為議郎,授太子經(jīng),累官太子少傅,后遷太常。
桓溫:字元子(312-373),晉朝龍亢人。明帝的女婿。開始的時候是荊州刺史,定蜀,攻打前秦,打敗姚襄,升官至大司馬。
桓典:東漢譙郡龍亢人,字公雅,順帝時太傅桓焉的孫子,靈帝時官侍御史。
桓譚:東漢哲學(xué)家、經(jīng)學(xué)家,字君山,沛國相人,光武帝時官議郎、給事中。
桓郁:桓榮指子,字仲恩,官至太常,曾先后為明帝、章帝講授經(jīng)書,很受恩寵。
桓焉:桓榮之孫(桓郁的兒子),字叔元,順帝時官太傅、太尉。
桓麟:桓榮之曾孫,字元鳳,桓帝時官議郎。
桓鸞:桓榮之曾孫,字始春,官至議郎。
桓彝:字茂倫,東晉明帝時歷官尚書吏部郎、散騎常侍,參預(yù)機(jī)密。
桓云:字云子,歷官建武將軍、義城太守、江州刺史、西陽太守,
桓豁:字朗子,簡文帝時任撫軍從事中郎、征西將軍,孝武帝太元初年官征西大將軍,
桓秘:字穆子,歷官秘書郎、宣城內(nèi)史、中領(lǐng)軍,
桓沖:字幼子,歷官江州刺史、中軍將軍、都督江揚豫諸州軍事、荊州刺史,
桓石虔:晉代冠軍將軍、太守。
桓石秀:桓石虔之弟,晉代太守。
桓謙:晉代桓沖之子,累拜驃騎大將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