璩姓主要源自: 璩姓
璩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春秋時期,衛(wèi)國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衛(wèi)君封于蘧,為伯爵,史稱蘧伯。蘧伯的后代以蘧為姓。由于蘧與璩讀音相同,所以蘧姓在發(fā)展過程中,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為意思較好的璩姓,也有少數(shù)蘧姓人單把草頭去掉,改為遽姓。因此璩、蘧、遽姓同源,并存于世。璩姓主要分布在河南、湖南、安徽、福建、山西、湖北、浙江、河北、山東、江西、浙江、江蘇等等省。璩姓的望族多出自黎陽,也就是今天江北淮南一帶。
姓氏來源
1、出自以寶飾為氏。古代“璩”和“鐻”通,指一種金、銀制成的耳環(huán),此物創(chuàng)始人的后代子孫遂以“璩”為姓,稱璩姓。
2、出自姬姓,與蘧姓同源,以邑名為姓。
璩姓郡望堂號【堂號】
璩姓堂號為“君子堂”、“及圣堂”、“石波堂”、“西川堂”、“豫章堂”、“黎陽堂”、“汲郡堂”、“世德堂”、“遺經(jīng)堂”。
【郡望】
1、豫章郡:漢朝將秦朝時的九江郡改為豫章郡,治所在南昌。相當于現(xiàn)在江西省境內(nèi)地區(qū)。
2、黎陽郡:西漢置黎陽縣,北魏改置郡。在今河南省中部浚縣一帶。
3、汲郡:晉泰始二年置郡。故址在今河南省汲縣一帶。
【歷史名人】
蘧璦:唐代良吏,曾任唐光祿大夫,居豫章(今江西省南昌市)。
蘧伯玉:名瑗,長坦縣伯玉村人,事衛(wèi)三公(獻公、襄公、靈公),因賢德聞名諸侯。璩伯昆:明朝桐城人,那里是學者薈萃之地,而璩御史后來去廣東和江西做官時,就很重視文化教育。
璩光岳:明朝人,舉為進士而當官,文武全才。